近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决策部署,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 **放大收益:**杠杆可以放大投资者的收益,即使是微小的价格波动。
《方案》明确,到2025年,江苏基本建成资源配置效率高、要素市场活力强、配套服务供给足、利益共享机制优的专利转化运用体系,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显著提升,全省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00亿元,备案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7%,为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截至2024年2月底,江苏拥有11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稳居全国首位。《方案》明确,到2025年,推动全省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30家左右。
江苏省发展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琼洁表示,作为工业大省、制造强省、科技强省,江苏此次印发的《方案》,是江苏发展新阶段的又一次有力探索、跨越发展。
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
《方案》明确四大主要任务、15条任务清单,在提升专利质量、打通关键堵点、赋能实体经济、强化支撑保障四方面重点发力,尽快夯实专利转化运用基础、完善专利转化运用机制、提升专利转化运用实效、激发专利转化运用活力。
首先,在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任务中,《方案》要求相关主体单位健全完善覆盖专利“全生命周期”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存量有效专利进行全面盘点评价,筛选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专利登记入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匹配至相关中小企业,力争2024年底前实现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评价、筛选、登记、匹配全覆盖。
深入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加快培育一批符合产业需求的高价值专利组合,到2025年全省累计拥有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1000家。
突出专利质量目标导向,各地、各部门在涉及专利的考核中,避免设置专利申请量约束性指标,不得将财政资助奖励政策与专利数量简单挂钩。在相关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企业认定、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等工作中,要将专利的转化效益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不得直接将专利数量作为主要条件。
其次,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方案》要求扩大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范围,进一步打通成果管理、国资监管等机制壁垒,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同时,优化专利转化运用利益分配,建立专利转化运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声明制度。强化职务发明规范管理,建立单位、科研人员和技术转移机构等权利义务对等的知识产权收益分配机制。
《方案》首次明确,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其作价入股所形成国有股权的保值增值实施按年度、分类型、分阶段整体考核,相关监督、检查结果跨部门互认。
探索“专利-产品-企业”孵化新模式
在赋能实体经济、提升专利转化运用实效方面,《方案》提出,江苏要着力打造专利密集型企业,支持科研人员携带专利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探索“专利-产品-企业”的孵化新模式。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企业等为重点,全面开展专利产品备案,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全覆盖。
同时,发展壮大专利密集型产业,聚焦“1650”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加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和转化,增强产业竞争力。实施产业专利导航工程,根据产业不同发展需求,加强产业预警分析,组织实施强链补链延链重点项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遴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探索运用免费专利许可、组建专利池等专利开源方式,开发应用场景,推动产业加速发展。
推动创新主体深入实施《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指南(ISO56005)》国际标准,利用自主专利技术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发起或者参与设立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健全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核算机制,发布产业目录和发展报告,加强专利密集型产业监测评价。
在平台建设和人才培育方面,《方案》要求加快建设专利转化运用平台,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建设一批综合型和专业型概念验证中心,为专利转化运用提供原型制造、性能测试、二次开发、中试熟化等验证服务。鼓励国内外科技成果到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二次开发。
加强专利转化运用人才培养,到2025年,江苏全省累计培训专业技术转移人才1000名以上,其中同时拥有“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证书”和“专利代理师资格证”的专业人才500人以上。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专利转化运用相关课程,自主设置知识产权相关交叉学科,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加强高层次复合型专利转化专业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根据专利转化运用专业服务人员特点,分类建立岗位考核、职称晋升机制。
为江苏资本高地注入更多科技金融活水
在强化支撑保障方面,《方案》提出,江苏要推进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支持。
一方面,加快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新模式,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活动,帮助企业对接更多优质投资机构。
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受惠面。鼓励银行机构积极参与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和更高水平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将更多优质技术进出口企业纳入便利化政策范畴。
与此同时,江苏将建设企业上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助力符合条件的优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到2025年推动全省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30家左右。
支持保险机构丰富知识产权保险业务险种,探索开展研发保险、成果转化保险以及涉及专利许可、转化、海外布局、海外维权等新型保险业务。
此外,加强促进转化运用的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江苏设区市开展知识产权地方立法,一体推进专利保护和运用。支持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探索知识产权领域制度开放,加快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建设,不断扩大知识产权贸易,主动承接产业国际技术转移。推进长三角知识产权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联合组织开展专利转化对接活动,促进专利跨区域转化运用。
不少业内人士称,江苏此次制定的《方案》,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很多政策措施令人耳目一新。
江苏省发展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琼洁表示,作为工业大省、制造强省、科技强省,江苏此次印发的《方案》,是江苏发展新阶段的又一次有力探索、跨越发展。目前,江苏制造业正围绕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该方案将在产业“提档升级”中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江苏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此次《方案》与江苏提出的“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相匹配、相呼应,是江苏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特别是金融助力科技转化方面,深化“赋权改革”试点、进一步增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丰富知识产权保险业务险种等做法,在全国都是首倡首创。在江苏现有的宁科贷、宁创投、创新型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建设基础上,《方案》必将给江苏资本高地注入更多科技金融活水。
截至2024年2月底,江苏拥有11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方案》明确,到2025年,推动全省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30家左右,目前江苏入库培育的科技企业超150家。接下来,江苏各地方金融局将创新服务举措,进一步加大科技型企业上市后备资源的培育力度,推动江苏更多优质科技型企业更好、更快、更规范地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以综合性基础服务和创新性融资服务驱动功能发挥配资股票交易网站,构建江苏地方投融资新生态。